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叛逆不听话、不喜欢学习、不自律等等。为此,父母也愁白了头,经常批评打骂孩子。
但事实上,并不是孩子有这些问题,而是因为你的教育方法有严重问题,这才导致了孩子这些问题。而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那今天我就通过简单的一张图就能告诉父母,你的教育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什么你教育孩子,孩子就是不听。
当前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
首先我们来认识下,当前绝大多数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
但相信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教育是一种线性教育,是通过控制孩子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你比如说,当父母看的孩子墨迹,就会批评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改掉墨迹的问题;看到孩子粗心的就会批评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改掉粗心的问题
这是不是都是父母在通过控制孩子来解决问题?是不是一种直线型的管理模式?而这种线性关系,也就天然地决定了父母教育不好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两个原因:
1、父母不直面问题
对于问题,是父母控制孩子在解决问题,而不是父母直面问题,这也就决定了父母无法感知问题的细节,就很容易错误地认识错误,当然也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孩子去解决问题。
就比如说孩子写作业磨叽问题,因为父母不直面问题,父母可能会觉得问题很简单,就是孩子故意磨叽,然后就简单直接地下命令,控制孩子不要磨叽。但事实上呢?孩子的磨叽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父母不能真正地认识问题,又怎么能很好地控制孩子解决问题呢?
2、孩子会天然地反抗父母
即使父母知道原因,父母也很难有效的控制孩子去解决问题,因为孩子会反抗父母的控制。
这种线性教育,归根结底是父母通过控制孩子来达到目标的,比如说,当父母发现孩子的墨迹问题后,父母就会要求孩子改正磨叽的问题,这是不是父母在控制孩子去解决问题?
那既然是父母在控制孩子解决问题,那问题就来了,因为任何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本能,不喜欢被别人所控制,所以当父母控制孩子去解决问题时,就必然会受到孩子的反抗。
也就是说父母到孩子这第一步就受到了阻碍,父母跟孩子之间形成了内耗,根本就没有力量向问题传导,那又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那也就意味着当孩子存在问题时,父母无法控制孩子去解决问题。孩子不学习,你管不了;孩子不自律,你也管不了……总之,任何问题你都无法控制孩子去解决。这是由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错误决定的,只要你采用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那最终父母为了有效地控制孩子,就必然会走上对父母生气发火的道路,因为只有通过生气发火来压制孩子的反抗,让孩子不得不去做。
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很强烈的不良效果。因为你是逼迫孩子去做,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更加严重,你逼迫他做的事,他就越是不愿意去做。一旦你不在面前,没有监督控制了,他就立刻不做了。甚至说他对你逼迫他做的事,他会更加厌恶。比如说学习、写作业就是这样,只要你控制着他,他就去做。而但凡你不在,他就立刻不做了。
但问题是你不可能一直控制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能力的增长,他们智力、体力的增长,使得他们的反抗力会越来越强,终于有一天,父母这种逼迫控制的教育方式会无法控制孩子,于是父母也就彻彻底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父母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为什么让父母特别头痛的原因,因为你之前的打骂不管用了,对于孩子你没招可用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就需要放弃这种否定式教育下的线性教育,而是采用我们肯定是教养理念
肯定式教养
我们肯定是教养与否定是教育不同,他是相信孩子,认为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不会批评,指责,控制孩子,而是帮助孩子解决那些影响它的因素。
用图来表示,肯定是教养是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父母控制着孩子去解决问题
在这种教育思想下,父母跟孩子是战友,是朋友,是一种合作关系,因此孩子不会视父母为敌人,他们就更愿意听父母的意见,接受父母的帮助,因此,也就更容易解决问题。
同样以孩子写作业墨迹为例 ,在肯定式教养下,父母不认为孩子是故意想墨迹,而是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了孩子磨叽,于是父母会帮助孩子消灭导致孩子墨迹的因素,比如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或者孩子感统不协调。因此父母会教孩子掌握时间观念,训练孩子的感统协调能力,这是父母在帮助孩子应对问题,因此,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父母跟孩子一起致力于解决问题,问题显然也就更容易解决。
那对比两种教育方式,你觉得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教育好孩子?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多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2.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
3.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4.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子女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间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5.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会使子女尊重自己。
6.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套,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家长只需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可。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家长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身教重于言传
由于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师,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
1.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2.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
3.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划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4.尊重他人,树立平等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子女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
5.保持冷静理智的处事态度,避免与子女发生冲突而做出过分的举动。家长要理解青少年阶段是容易犯错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期望其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个时候,父母和师长要尽量宽容他们的叛逆行为,只要不是太过分,就容忍一点吧,否则只会激化矛盾,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小军的叛逆心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自从和父母关系僵化后,他的成绩不断下降,性格变得孤僻,又易暴怒,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不融洽。嗯
你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一部份原因是因为学习方面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造成的
我觉得你们应该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空间
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对现实的不服..渴望自由..因为孩子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家长经常为自己的孩子管不住而发愁。发现孩子有叛逆的心态时,做父母的该如何处理呢?可行的方法如下:
1.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2.保持冷静。孩子叛逆,成人一定会不满,因此,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会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3.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如问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的办法失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4.开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5.改变教育方法。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例如,小时候只有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搜索标签:
本站关键词:河南戒网瘾学校,河南叛逆孩子学校,河南特训学校,河南问题青少年学校,河南问题少年学校,河南管教学校,河南青少年管教学校,河南全封闭式管理学校,河南军事化管理学校如,何管教叛逆的孩子,青少年叛逆期的教育
Copyright © 2012-2024 河南正苗启德特殊教育学校 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TAG标签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2021014215号-10